产品名称:紫杉醇脂质体注射液,Paclitaxel Liposome Injection
紫杉醇脂质体注射液是一种将*肿瘤药物紫杉醇(Paclitaxel)包裹于脂质双分子层中形成的纳米级注射剂。通过脂质体载体技术,该制剂显著改善了紫杉醇的水溶性、靶向性与安全性,成为乳腺癌、卵巢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实体瘤治疗的重要选择。
核心功能与机制
脂质体载药系统的优势
脂质体膜可控制紫杉醇的释放速率,维持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持久浓度,降低给药频率。
脂质体表面可修饰聚乙二醇(PEG)延长体内循环时间,并通过高通透性与滞留效应(EPR效应)在肿瘤组织中富集,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紫杉醇难溶于水,传统制剂需使用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ophor EL)助溶,易引发严重过敏反应。脂质体通过物理包裹技术,避免使用有机溶剂,显著降低毒性。
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改进
减少紫杉醇在皮肤、神经末梢等组织的蓄积,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率从传统制剂的20-40%降至<5%)、神经毒性与骨髓抑制风险。
脂质体可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使肿瘤组织中紫杉醇的AUC(药时曲线下面积)提高2-3倍,显著增强*肿瘤活性。
技术特点与配方设计
脂质体组成
引入短链PEG(如mPEG2000-DSPE)形成“隐形脂质体”,减少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PS)的清除,延长半衰期至10-15小时(传统紫杉醇制剂<3小时)。
采用氢化大豆磷脂酰胆碱(HSPC)、胆固醇等构建脂质体骨架,确保膜稳定性与药物包封率(>95%)。
制备工艺
利用pH梯度法或硫酸铵梯度法将紫杉醇主动载入脂质体内部,避免药物泄露,提高载药量(>5 mg/mL)。
通过溶剂蒸发法制备脂质薄膜,水化后经高压均质形成粒径均一(80-120 nm)的脂质体,确保静脉注射的安全性。
临床应用与疗效数据
适应症与用法用量
推荐剂量为135-175 mg/m²,每3周静脉滴注一次,滴注时间≥3小时,降低过敏反应风险。
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等一线或二线化疗,尤其适用于对传统紫杉醇制剂过敏或不耐受的患者。
疗效与安全性数据
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从传统制剂的65%降至45%,神经毒性发生率从30%降至15%。
在一项III期临床试验中,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客观缓解率(ORR)达4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延长至6.8个月,显著优于传统紫杉醇制剂(ORR=31%,PFS=4.5个月)。
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
已上市产品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Abraxane®)通过人血白蛋白纳米粒包裹紫杉醇,同样改善了溶解性与安全性,但价格较高(约为脂质体制剂的2倍)。
由南京绿叶制药开发,为中国首个上市的紫杉醇脂质体制剂,2022年销售额超20亿元人民币,占据国内脂质体市场60%以上份额。
技术壁垒与专利布局
脂质体配方、制备工艺及表面修饰技术受专利保护(如南京绿叶制药的ZL200510040987.X),新进入者需开发差异化技术(如pH敏感脂质体)。
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挑战
长期使用紫杉醇可能导致肿瘤细胞P-糖蛋白(P-gp)过表达,需联合耐药逆转剂(如维拉帕米)或开发新型脂质体(如负载P-gp抑制剂的联合脂质体)。
脂质体规模化生产需高纯度磷脂与精密设备,导致制剂成本高于传统化疗药,限制基层市场渗透。
未来发展方向
负载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体)或血管生成抑制剂(如贝伐珠单*),构建“化疗-免疫”双模态治疗体系。
引入pH敏感或氧化还原敏感脂质,实现肿瘤微环境中的药物精准释放,进一步提升疗效。
包装:瓶装
规格:50mg / 100mg / 250mg / 500mg
状态:可选固体、粉末或溶液形式
储存:请在低温(冷藏)条件下保存,以维持活性和稳定性
产地:陕西·西安
品牌:西安齐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我们:
西安齐岳生物是一家专注于纳米生物材料研发与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坐落于历史悠久的西安,依托科研团队与先进的生产设备,致力于为医药、科研等领域提供良好品质的纳米载体产品。我们主要生产药载脂质体、荧光脂质体以及阳离子脂质体,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基因转染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凭借良好的性能与稳定的质量,我们的产品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与好评,为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产品推荐:
Aptamer脂质体
BODIPY-多药脂质体
CD44靶向脂质体
CD44受体靶向脂质体
Ce6-阿霉素脂质体(光动力)
Cholesterol-载药脂质体
CpG寡核苷酸免疫佐剂脂质体
CRISPR-Cas9脂质体
Cy3-PEG-甘露糖脂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