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ocyanine Green-Biotin,简称 ICG-Biotin,是一种由 靛氰绿(Indocyanine Green, ICG) 与 生物素(Biotin) 共价连接形成的荧光标记化合物。其分子结构融合了靛氰绿的共轭多环体系与生物素的环戊烷内酰胺结构,通过化学偶联形成稳定的共价键。ICG-Biotin 分子兼具靛氰绿的光学活性和生物素的高亲和性,使其成为多功能化学探针和分子标记工具。
物理化学性质
ICG-Biotin 通常为深绿色至深蓝色固体或粉末,易溶于极性有机溶剂如 DMSO(Dimethyl Sulfoxide)、乙醇和乙腈,在水中溶解性有限,但可通过少量有机溶剂或碱性条件改善。其分子量较大,约在 900–1100 g/mol 范围内(具体取决于偶联方式及盐型)。由于靛氰绿的共轭体系,ICG-Biotin 在可见光-近红外区(NIR)表现出强烈的吸收和荧光发射,其吸收波长通常在 780–805 nm 左右,发射峰约在 820–840 nm,这使其在光学材料和荧光检测中具有显著优势。
结构特点
ICG-Biotin 的核心由靛氰绿分子提供,靛氰绿是一类含有两端芳香吡咯环和共轭多烯链的染料。该共轭体系使其分子呈现强烈的光吸收和荧光特性,同时结构中存在羧基或活性酯位点,可用于与生物素等功能化分子偶联。生物素部分含有内酰胺环(环戊内酰胺)和氨基甲酸官能团,通过与 ICG 的羧基或活性酯基形成共价酰胺键,使整个分子结构稳定,同时保留生物素的化学识别能力。
化学反应与偶联特性
ICG-Biotin 的合成通常基于靛氰绿羧基与生物素含氨基的偶联反应,使用常见的活化试剂如 EDC(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NHS(N-羟基琥珀酰亚胺)体系形成稳定的酰胺键。该偶联反应温和、高效,可在室温或轻微加热条件下完成。偶联后的 ICG-Biotin 分子保持靛氰绿的荧光特性,同时提供了生物素的高亲和性位点,用于进一步的功能化应用。
中文名称:靛氰绿-生物素
英文名称:Indocyanine Green-Biotin
用途:科研
状态:固体/粉末/溶液
保存:冷藏
供应:西安齐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用途与应用
ICG-Biotin 的化学特性使其在多种研究领域和材料科学中具有广泛用途,包括:
荧光标记与探针设计
靛氰绿的近红外荧光特性结合生物素的高选择性识别,使 ICG-Biotin 可用于制备多功能荧光探针。分子可通过生物素-亲和素/链霉亲和素系统与其他材料或大分子结合,实现靶向连接和可视化检测。
表面修饰与材料功能化
ICG-Biotin 可用于功能化表面,例如纳米粒子、聚合物基质或微球表面。通过分子中的生物素官能团,材料表面可实现可控的偶联和交联,为材料添加荧光信号及分子识别能力,便于在分析化学和材料学研究中追踪和定位。
多功能分子构建
ICG-Biotin 可作为中间体,用于更复杂的分子系统搭建。利用生物素-亲和素体系的高特异性,ICG-Biotin 可与其他官能化分子或纳米结构物形成稳定复合物,便于光学信号调控或材料的多功能化。
近红外光学研究
由于靛氰绿在近红外区的光学特性,ICG-Biotin 可用于光学材料和传感器的开发。其稳定的荧光性能和结构化学稳定性,使其在化学分析和材料标记研究中有价值。
相关推荐:
mPEG-Cl
mPEG-NMe3+Br-
mPEG-Cyanuric Chloride
mPEG-Succinyl Chloride
mPEG-2-Bromo-2-methylpropanoic acid ethyl ester
mPEG-Br
mPEG-IA
I-PEG-COOH
N3-PEG-Br
Br-CH2CO-NH-PEG-OH
COCl-PEG-NH-Mal
Br-PEG-OH
SH-PEG-Br
IA-PEG-NH2
LA-PEG-NMe3+Br-